三星堆龙形铜饰首次亮相 川博新展“龙”重登场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来自三星堆遗址的铜龙形饰,展现出瑰丽奇幻的龙形象;西周时期的蟠龙盖兽面纹铜罍,反映出南北文化的紧密联系;还有东汉时期的骖龙雷车画像砖,三条龙驾一轺车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大寒已过,新春不远,在日渐浓厚的年味中,走进四川博物院,就能邂逅一场“龙”重登场的展览。1月23日,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在四川博物院正式开展,共展出龙文化相关文物60余件/套与观众见面,其中一级文物6件,更不乏首次亮相的三星堆龙形铜饰。

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威仪通天、泽陂九州的化身。在中华民族璀璨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对龙的崇拜起源于何时?龙的形象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在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以及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主任任卓对展览的介绍中,一览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新闻在当天进行了《甲辰龙年将至 川博“龙行中华”特展带你寻觅中国龙》直播,全网观看量达到了128.9万。

展览现场

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

从文物中看龙的形象如何演变发展

“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翻开宋代画家董羽所写的《画龙辑议》,对龙的形象提出了九似之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龙的形象如何源起,又历经了怎样的变化呢?展览首先将时间线拉回到了石器时代,早在这时,龙的形象就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距今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就发现了巨型石堆塑龙。

“我们本次的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谢丹表示,在第一单元“龙源起”中,主要介绍了早期不同区域的龙纹遗存,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龙纹遗存形象各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龙形象早期呈现出多元的特征;而在第二单元“龙演变”里,则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龙形象的演变以及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变化过程;同时,在第三单元“龙文化”里,通过建筑、文房用具、年画、皮影、龙舟等随处能看到的龙形象,介绍了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发展出的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我们把龙的演变、发展脉络梳理得较为清晰,如商周时期龙纹神秘而狞厉,秦汉时期龙纹逐渐走向了定式,隋唐时期龙纹雍容、华贵,宋元时期的龙纹典雅而洒脱,直至明清时期龙纹精致而端庄并作为皇权象征。”谢丹也谈到,龙形象和意义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一脉相承,同时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生生活力。

三星堆龙形文物首次亮相

重磅展品勾勒蜀地龙文化

来自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的高浮雕青龙石刻,线条灵动,栩栩如生;彭州市博物馆的龙纹夹层银杯,显示古代工匠的杰出技艺;四川博物院的乾隆款彩云龙纹高足盖碗,图案以龙和云组成纹饰……漫步展厅中,这些来自四川的龙文化文物,无不显示出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有2021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龙形铜饰,首次亮相与公众见面。

青铜祭坛零件(左) 龙形铜饰(右)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次特别重磅的展品,就是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现出土的龙造型的文物。这些文物,也体现了古蜀人的神秘。”谢丹详细介绍。而据任卓表示,展览在策划阶段,也考虑要体现四川的特色。“所以在藏品选择上,除了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重点文物之外,我们也联合了省内其他地区的博物馆,比如来自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的高浮雕青龙石刻,从雕刻的龙的身形上,就能看出非常漂亮。”

高浮雕青龙石刻 南宋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藏

除去丰富的龙文化展品,将目光放到展览的展板上,还对四川境内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不光有来自泸县的精美文物,更介绍到了泸县境内十分盛行的“崇龙”习俗。

据展览中介绍,龙桥、龙雕、龙舞是泸县“龙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中,“龙脑桥”为天下龙桥之尊,“雨坛彩龙”享华夏龙舞之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观众了解更多关于龙文化的知识,尾厅设计了“吉祥龙语”的互动环节,观众可翻转写有龙相关的成语了解其背后的内涵,休闲放松的同时增长知识。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今年5月19日。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各位“龙的传人”不妨一起来博物馆中寻觅中国龙,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本文图据四川博物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题:三星堆龙形铜饰首次亮相 川博新展“龙”重登场

地址:http://www.greeer.com/dianshi/95304.html